越剧盛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越剧 图片 越剧盛会

越剧盛会

2024-04-17 0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晓/摄

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将于2022年7月31日19:30在绍兴大剧院正式开幕,为期21天!有15台大戏参加精品剧目展演(可划至文末了解详细信息),本次越剧艺术节围绕“越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题,精心筹划了“优秀剧目展演”“越剧发展高端对话”“越剧寻根探源”等诸多精彩活动,这个盛夏,绍兴有“戏”在等你哦!

语言的魅力延伸在古老的土地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

绍兴这座江南古城得到了艺术缪斯的青睐

细细的声响落在细柳清波的江南

于这片大地之上诞生了婉转动听的曲调

这声响荡开绍兴人心底的所思所想

咿咿呀呀的唱词从古流传至今

为每个绍兴人绘就一场关于戏曲的美梦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笔绍兴,写不尽古城千载风流名仕;一曲绍兴,唱不完锦绣江南水韵悠悠。绍兴作为源远流长的戏曲之乡,曲调悠扬的越剧在中华大地涂抹了别样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这样形容,越剧是一场季节,很快就蔓延了中国,山山水水穿上嵊州的长袖,都很合体,连古道西风瘦马,都学会了“十八相送”。可以把桃枝、梨枝、白玉兰树枝,统统看作月胡、柳琴、檀板、长笛,季节的速度很快,而走进绍兴,就是在走向这场春天的核心,小桥流水古戏台,水袖咿呀唱不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剧《红楼梦》

越剧是清末以后兴起的地方剧种,发源于绍兴嵊州。由于嵊县旧属绍兴府,故曾称绍兴文戏、绍兴戏剧等。越剧的名称,在1925年9月17日《申报》广告上首次应用之后,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剧起先是农村流行的民间唱书,俗称“落地唱书”;后来从说唱形式发展成为有故事、有情节的小戏。因为敲着笃鼓、尺板伴奏,发出“的的笃笃”的音响,所以被人们称为“的笃班”“小歌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想感受最原生态的越剧,一定要去嵊州施家岙看看。这个隐藏在剡溪边的小村落,孕育了最早的中国女子越剧。一声声婉约的曲调,夹杂着嵊州乡田气息的女子越音,正是从这里飘散开后,历经化蝶般嬗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子越剧发源地嵊州施家岙

来到施家岙,探究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八卦台门),民俗风情馆,聆听越剧基本唱段。观赏村中绳武堂古戏台上“娘家戏班”的越剧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家岙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古院、古戏、古门、古庙、古石。到了施家岙村,小伙伴们记得要去村中的古戏台看一场越剧演出。村里有一支戏班,戏班的名字十分接地气,称为“娘家戏班”,每周都会在古戏台上表演经典越剧曲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以前,越剧无剧本。1942年起,袁雪芬、范瑞娟等倡导并实施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编导制,吸收昆曲、话剧、电影的表演手法,改进化妆、服装、布景、灯光,充实乐队、革新唱腔,这以后的越剧被称为“ 新越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雪芬 范瑞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在绍兴发展到如今,仍是艺术生命常在。近年来,越剧在绍兴这块发源地上,不断推陈出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越剧《马寅初》《屈原》《袁雪芬》等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鉴湖双烈》《王阳明》等8个越剧项目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剧《狸猫换太子》

城市曾将“不同”磨灭,但声音又将“不同”唤醒

也许是清丽的曲调令人沉醉

也或许是利落的把式让人神往……

作为地道的戏曲之乡,绍兴不只有越剧

越剧、绍剧、新昌调腔、

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

平湖调、词调、莲花落

摊簧、宣卷五大曲种

……

这些全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可谓“十全十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的戏,有温柔缠绵,也有激越高亢,本地人常说“绍剧打天下,越剧讨老婆”——说的就是出身嵊州,属于整个浙江的越剧,和发源于绍兴,独属于绍兴人的绍剧。传闻主席听完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剧又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绍兴人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剧名角六龄童指导学生

绍剧传唱百年,曾经红极一时,绍剧传统剧目约有300余本,按笛色定调,分尺调剧目、正宫调剧目、小工调剧目3类。绍剧除扮演一些传统戏外,整理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火焰山》《后朱砂》《香罗带》《轩辕镜·寿堂》等传统剧目,新编《于谦》《百岁挂帅》《葫芦案》《相国志》等历史剧、故事剧以及现代戏《血泪荡》《阿Q正传》《血馒头》等,上演后均有较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昌调腔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调腔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张岱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张岱还连夸调腔“妙绝”“又复妙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骁勇猛将陆文龙、娇俏柔情杜丽娘,风流倜傥柳梦梅……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新昌调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昌调腔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前辈们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号”。艺人见了能唱出特定的腔调。比起绍兴地区的其他剧种,新昌调腔唱词深奥,表演样式古朴,“不托丝竹,锣鼓助节,一人启口,众人帮接”,保持南戏“干唱”的特点,有一种特别的“原汁原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腔《三请樊梨花·一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诸暨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诸暨戏曲艺术的诞生、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说起诸暨西路乱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形成于清朝顺治末年到康熙三十四年以前的四五十年间,它比京剧的形成至少要早一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暨西路乱弹演出 俞杰/摄

诸暨西路乱弹为南戏与诸暨本地语言、曲调融合衍变的产物,音乐激越高亢,唱腔抒情悠扬,动作粗犷,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情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出现场 俞杰/摄

这个剧种的演出不受场地限制,演员多为当地艺人,在诸暨大地曾经唱过几百年。随着社会变革,诸暨西路乱弹逐渐销声匿迹,停演数十年。为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诸暨十里坪村重组了“西路乱弹”艺术团,成立了“诸暨西路乱弹传承基地”。这些承载着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戏剧曲艺,是绍兴古城历史声音的遗留和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俞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连戏是我国著名的宗教仪式剧,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穿插大量的戏弄、杂技,包容万象,渊源久远。自北宋至今,长演未衰,可谓中国戏剧之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连拜佛

绍兴目连戏是绍兴民俗民风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的抄本主要有清咸丰庚申(1860)的“前良本”、民国初年的“胡ト本”以及1962年整理出版的绍剧团“救母记”抄本,每本均有100多折。该戏剧不仅是民间小戏的载体,还是民间民风的载体,其扮演与民俗紧密相联,堪称旧时社会大百科。不仅是绍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戏剧艺术的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绍兴目连戏,并写了《目连戏》《女吊》《无常》等文(均收《鲁迅全集》)予以宣传。周作人、柯灵、赵景深、许钦文、伊兵、郭汉城、周贻白、戴不凡、董每戡、钱南扬、田仲一成等名家也纷纷撰文予以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连救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基本唱调包括“蓑衣谱”和“细调”,其中“蓑衣谱”是基本唱调的主体,“细调”是专为某些别具特色的节诗和唱段而设计的唱腔,是定腔定谱、专曲专用。除基本调外,还以一些民间小调俗曲和戏曲曲牌作为附加调演唱。其伴奏乐品,以三弦、扬琴、二胡为基干,称为“三品”;又可加琵琶、洞箫,是为“五品”;再加双清、笙,称为“七品”,演唱方式为自弹自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湖调手抄本@绍兴古城

传统表演中,唱说者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且忌以手势、表情、眼神等视觉性表演辅助,全凭说唱功夫传情达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词调,又称花调、话词,是由盲艺人说唱的古老曲艺品种。盲人说唱,在绍兴渊源颇古,南宋时绍兴诗人陆游有《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三·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即是绍兴盲人说唱最早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词调的演唱大都带有庆贺祝愿的性质,一般在结婚、三朝、接轿、做寿、剃头、得周、乔迁等场合演唱,不参加丧事、祀事活动。日场先唱《庆寿》,夜场改唱《寿赐》,然后唱一段节诗,接唱一回正书,一场共唱四段节诗、四回正书,共约五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词调《十全十美》绍兴市越城区文化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莲花落是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曲艺,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童,都会哼上几句耳熟能详的曲调。它像一本温暖隽永的家书,以不疾不徐的态度娓娓道来,向你讲述家长里短、奇闻异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

绍兴莲花落以绍兴方言说唱,现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据《绍兴市志》卷36第五章,“曲艺”第三节记载: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表性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花落百年庆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摊簧,俗称鹦哥戏,也称鹦哥班,系由江南摊簧类曲艺中的“后摊”衍变而成,是流行于绍兴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艺人相传:绍兴鹦哥戏大约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其前身为花鼓戏,宁波称摊簧、串客,由余姚传入绍兴后,引入当地民间曲调,因其原始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相对而唱,好比鹦哥一对(越俗称男女成双成对谓之“鹦哥”),鹦哥戏名称由此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鹦哥戏曾在江浙沪大部分地区流行,至今仍有民间艺人在演出。它故事性强,节奏快,语言活泼,唱腔质朴、圆润流畅、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摊簧《外婆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宣卷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传统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卷调简明流畅,易于上口,演唱时,可翻阅卷本,照本宣科,无记诵背读之劳,爱好者稍有基础即可应邀演出,所以,宣卷艺人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宣卷班以“鱼位”为首,多系自愿组合成班,于神诞、庆寿、贺迁、祭奠时演唱。1950年起,逐渐停止。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又有恢复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镇安昌

///

俯身接近大地,倾听绍兴的声音

优雅、热烈、生活……

这些曲调咿呀造就了如今的绍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